2016年2月3日,梅龙河与平水东江口的围堰双双被打开,水流翻腾着注入迪荡湖,从此,烟波浩渺的迪荡湖与高楼林立的cbd相得益彰,勾勒出绍兴的现代与潮流。
为了探寻宿管高伯伯经常提起的“绍钢”,我骑着电瓶车来到这里。这里高楼鳞次栉比,人流如织,盛夏炽热的光流淌在玻璃幕墙上。昔日的钢炉不见踪影,铁水奔流钢花飞溅也已化作历史尘烟,幸好还有这座“绍钢工人”雕像,头戴装有护目镜的鸭舌帽,手握钢钎,坚毅的目光朝着前方。
雕塑是凝固的历史,是城市记忆的留影,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。这座“绍钢工人”雕像,凝聚了一代人难以释怀的眷恋。
▲绍钢工人”雕像
绍钢厂里边有座美人宫,《越绝书》载:“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、郑旦宫台也。”西施已香消玉殒,只留一座土山,成为历史沉迹。而绍钢厂也同样因时而立,顺势而退,成为一代人的火热记忆。
绍钢,是绍钢人永恒的骄傲。
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,长江大桥、大庆油田、青藏公路,一个个工程让古老的神州旧貌换新颜。对于经济建设来说,石油是血液,钢铁是骨骼,而1956年的浙江完全是一个农业省,无法生产足够的钢铁。为了不让经济建设得“软骨病”,浙江决定在接近漓渚铁矿的绍兴大办钢铁。
钢炉内铁水翻滚,绍钢工人守在炉火旁,豆大的汗水流淌,挥动铁锹,夜以继日,终于,在当年的11月26日下午,浙江的第一炉铁水流出。历史定格在这一刻,绍钢的辉煌,给了浙江工业第一束希望。
▲绍兴各界隆重集会庆祝第一炉铁水
当时的绍钢,在浙江,乃至整个华东,都是响当当的。当时一共才十几万人口的绍兴,最多时竟然有一万多名绍钢员工,在绍兴的大街上,十个青年人聚在一起,必有一两个绍钢人。那个年代,能够成为绍钢人是件风光的事,作为一家超级国企,工资号称“绍钢工人三十六”,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,拿36块钱的绍钢工人是很令人羡慕的。听说当时在找对象时,绍钢工人抢手得令人眼热,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。
除了待遇丰厚,绍钢人还能享受到在那个贫瘠年代很稀罕的福利。绍钢人可以分到高大的集体宿舍楼,家属可以到公共浴室里洗澡,而绍钢厂发的汽水和棒冰,更是多少人味蕾里难以泯灭的回忆。
高伯伯告诉我,当时绍钢厂的厂区又大又气派,工厂内食堂、医院、图书馆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,还有轮船码头、电影放映厅,甚至为了解决运输问题,一条铁路专线从杭甬铁路引出,自东向西延伸入绍钢厂厂区内。
▲绍兴各界隆重集会庆祝第一炉铁水
高伯伯在知青结束后,在绍钢厂当了十几年的会计,谈到绍钢厂这段历史,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,这种自豪,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更加深刻,这段经历,恐怕只有亲身体会过才更眷恋吧。
站在流光溢彩的迪荡河畔,“铁水奔流,钢花飞溅,我们是光荣的绍钢工人”,这首厂歌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良久。这首歌是我在一本小册子上看到的,此情此景,仿佛那个火热的年代奔腾到眼前,翻滚的铁水激荡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豪情。
2005年,绍钢厂让地与迪荡新城,昔日林立的钢炉成为今日繁华的cbd。绍钢厂虽然已成为一段记忆,但是那种火热的创业精神依旧在古越大地上熊熊燃烧着,这座目光坚毅,朝向远方的“绍钢工人”雕像,依然青春不减当年,承载着繁荣富强的绍兴梦,砥砺前行。
作者介绍:
小远,在文理学院读中文,钟爱越地山水和文化,大一一年曾骑车走遍越城每个角落。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心中越地过去的那些事儿。
版权声明:作品为作者心血之作,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(个人转载除外)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作者本人!
住在绍兴,阅生活,越热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