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天,在绍兴县的滨海工业园,浙江华联三鑫两千多名员工定格在一个热血澎湃的情景:经过两年多地顽强奋战,终于实现了投资25亿,浙江首套60万吨pta装置打通全流程,并顺利产出合格的pta(pta是生产聚酯纤维、树脂、胶片及容器树脂的主要原料,被广泛应用于化纤、容器、包装、薄膜生产等领域)产品。看着白色的液体缓缓地从装置中流出,所有在场的人员无不为之动容。它将改写中国纺织产业上游pta原料受制国外的历史,缓解国内纺织原料紧缺的现状。同时也为延伸当地纺织产业链,提高下游聚酯企业竞争力打下基础。 年销售收入40亿 据了解,pta项目于2002年9月经国务院、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,并于2003年3月10日正式动工建设。这套装置在国内第一次引进了美国伊斯特曼工艺技术,采用低温氧化,降低了原辅料消耗和副产品的生成量,提高了装置的开工率,产品指标完全能够满足下游聚酯工业的要求,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。目前在美国、西欧、亚太地区已建有多套工业装置,总能力为150万吨左右。华联三鑫这套装置首次将同类装置从年产30万吨提高年产60万吨的水平。仅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达40亿元。今后一期项目每年可达到75万吨产量,实现产值预计为67亿元。 此外,华联三鑫二期pta项目总投资预计45亿元,设计规模为两条生产线年产120万吨pta,目前国外设备采购工作已完成90%,国内设备采购和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统已全面启动。该公司将在2005年中期能拿到二期项目批文。 后配额时代加快企业进入上游pta 绍兴纺织业的实力毋庸置疑,去年年产值800多亿元的成绩单让人震撼,生产能力占国内20%以上。然而在800多亿元的产值中,印染制造环节带来的产值超过了70%。特别是今年3月,占到印染环节70%的化纤布产业遭到了欧盟反倾销裁决。绍兴的纺织业发展的畸形状况在后配额时代被放大。反倾销大棒一挥,绍兴纺织品企业被迫集体转型。 作为纺织业源头,绍兴是全国最大的pta消费市场,仅绍兴和杭州萧山两地的轻纺业对原料pta的需求量就接近300万吨/年。 以往绍兴纺织品企业面料生产所需的pta供应完全依靠外部市场,在物流以及外部不可测因素地制约下,企业投在这一块的成本有所增加。然而pta产业门槛较高,一般企业不易进入。“它是一个资金密集、技术密集的产业,国内一般投资该项目至少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。”绍兴市政府官员介绍,“技术要求条件较高,需要购买国外专利,建设期往往需要2~3年的时间。”因此,绍兴纺织品企业涉足pta产业寥寥无几。 目前,pta的供应始终严重紧缺,已经成为聚酯产业链发展的瓶颈。在中国市场,pta产品供不应求,而90%以上的pta产品被应用于纺织行业。 正是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,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展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、浙江加伯利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三鑫石化公司,投资25亿元开始打造pta企业。 华联控股转型到pta的另一个原因,是下游产业盲目的竞争造成面料服装产业的盈利困难。 “pta项目建成投产后,在厂区方圆20公里的区域内产品就可销售完毕。”华联控股负责人介绍,华联控股向纺织上游的发展,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绍兴当地纺织产业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,并将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供给保证,降低下游面料生产成本。 日前pta的市场价格比颠峰期稍有回落,有关股民担心该公司pta项目投产后,产品价格是否会出现进一步回落,影响项目收益。对此,该公司高层表示,由于国家对pta这样的大型项目态度慎重,项目审批用了两年时间,确实错过了刚刚过去的价格颠峰期。但是,2007年,我国pta装置总产能将达到767.7万吨,考虑到90%的开工率,实际产量约690万吨,与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1000万吨相比,缺口仍有300万吨以上。2003年我国pta进口依存度为53.27%。这些数据均表明,华联控股即将投产的一期pta和即将动工的二期pta项目,仍有很好的市场机遇。